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菜谱

新四军战士用十字镐攀敌堡,手榴弹炸死一个排,誉为"飞将军"

菜谱王 2024-12-20【菜谱】62人已围观

简介1944年初春,在苏皖交界处的车桥镇,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正在上演。新四军一师面对53座碉堡的铜墙铁壁,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。当战斗进入最胶着状态时,3连5班战士陈福田凭借惊人的胆识,手持十字镐攀上三层高碉堡,用手榴弹炸毙一个排的顽敌,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奇迹。这位被誉为"飞将军"的英雄战士...

1944年初春,在苏皖交界处的车桥镇,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正在上演。新四军一师面对53座碉堡的铜墙铁壁,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。当战斗进入最胶着状态时,3连5班战士陈福田凭借惊人的胆识,手持十字镐攀上三层高碉堡,用手榴弹炸毙一个排的顽敌,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奇迹。这位被誉为"飞将军"的英雄战士,不仅为车桥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,更在《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被授予"战斗英雄"称号,他的事迹在新四军中广为流传,成为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。

乱世枭雄逐鹿中原战

1944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时期。德意日三国同盟在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,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反法西斯同盟国倾斜。

面对如此不利局势,侵华日军开始调整战略部署。日军高层决定抽调驻扎在苏皖地区的大量兵力南下增援,同时武装扶持伪军,妄图以此来维持对占领区的统治。

就在日军调整防线时,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战略机遇。经过深入分析,他认为这是打通苏中解放区与淮南、淮北、苏北等地区联系的最佳时机。

在这个关键时刻,一个名叫车桥的小镇进入了新四军的视野。这座位于涧河两岸的集镇,因为有五座桥梁横跨河面,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"车"字而得名。

虽然车桥镇东西不过五公里,却是连接四方的战略要地。占领此地的日伪军深知其重要性,在镇内构筑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。

日伪军不仅将围墙加高到七米,还在镇外挖掘了深深的护城壕。他们在镇内修建了五十三座碉堡,这些工事布局精妙,形成了令人生畏的交叉火力网。

为了强化防御,日伪军又在车桥镇外围修建了十多处据点作为前哨。一旦车桥遭到攻击,驻守在淮安的敌军便能迅速增援。

对于以游击战见长的新四军来说,这样一个防御工事完备的据点无异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。如何攻克这座固若金汤的堡垒,成为摆在粟裕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这一战,新四军第一师集结了五个团的兵力,还得到了地方抗日武装和民兵的支持。这是新四军首次尝试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。

在苏中抗战史上,这样规模的攻坚战尚属首次。这不仅是对新四军战斗力的考验,更是对粟裕指挥才能的重大挑战。

面对前所未有的战役,粟裕做了周密的准备。他一方面命令部队加紧制作攻城器材,另一方面组织征集大量船只,确保后勤补给线的畅通。

在物资准备的同时,粟裕还特别重视部队的训练。他要求全师官兵每日操练,着重提高协同作战能力,为即将到来的硬仗做好准备。

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,为车桥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一场改变苏中战局的大战,就此拉开序幕。

暗夜奋战创军史奇迹

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,漆黑的夜空下,新四军第一师七团的战士们悄然抵达预定位置。寒风徐徐,战士们屏息凝神,等待着战斗的号令。

凌晨一点五十分,随着一声令下,师属炮兵营率先开火。密集的炮火撕裂了车桥镇的宁静,七团战士们随即发起了猛烈冲锋。

日伪军显然没料到新四军会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,许多人还在睡梦中就被炮火惊醒。他们慌忙爬起,试图冲进工事负隅顽抗。

然而新四军的行动速度远超敌人的预料,战斗打响后不到半小时,七团战士就突破了外围的土围子。随即,激烈的巷战在车桥镇内展开。

黎明时分,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负责北面进攻的七团一营却在车桥镇东北角遭遇了顽强抵抗。

这里矗立着一座三层高的碉堡,是敌人重要的火力点。碉堡内的机枪手不断扫射,给一营三连造成了严重伤亡。

三连已经推进到距离碉堡不到一百米的位置。但是,摆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地,更棘手的是还有一道内壕横亘在碉堡前方。

在连长刘兴的带领下,三连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过开阔地,跳进了内壕。这次突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三名勇敢的战士永远地倒在了冲锋的路上。

刘连长立即调集连队仅有的两挺机枪,配合步枪火力对敌堡进行压制。敌人随即改变机枪射击位置,继续疯狂扫射。

三连战士被迫卧倒在地,在距离胜利咫尺之遥的地方停滞不前。碉堡仿佛一座铁桶,将前进的道路死死封锁。

连队遭遇瓶颈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团部。团长当即下令,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下这座碉堡,为全面攻克车桥创造有利条件。

为了攻破这座碉堡,三连采取了多种战术。他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发起进攻,却都因敌人的火力网而无功而返。

战士们尝试用炸药包强攻,但在开阔地带很难接近碉堡。掷弹筒的炮弹打在坚固的水泥墙上,也只能留下浅浅的弹痕。
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东方的天空渐渐泛白。如果不能尽快拿下这座碉堡,敌人的援军随时可能到达,整个战役的胜利都将受到威胁。

就在三连上下一筹莫展之际,五班战士陈福田主动找到了连长刘兴。这位来自农村的年轻战士,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却充满希望的作战方案。

陈福田的请战得到了批准。战友们纷纷为他让出一条通道,注视着这位即将创造奇迹的勇士。

智勇双全铁血男儿心

陈福田从战友手中接过短梯,毅然向敌堡方向冲去。这一刻,所有三连的战士都屏住了呼吸,注视着这个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。

在距离碉堡仅有几步之遥时,陈福田突然摔倒在地。战友们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,但他很快又爬了起来,继续向敌堡扑去。

借着晨曦微光,陈福田摸索到碉堡的射击死角,将短梯搭在墙上。这座三层高的水泥堡垒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高大威严。

陈福田踩上梯子,一步步向上攀登。到达最后一级阶梯时,他发现自己与碉堡顶端还有三米多的距离。

面对这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度差,陈福田从腰间抽出了他最得力的武器——一把普通的十字镐。这把平日用来挖战壕的工具,此刻要派上一个特殊的用场。

他用镐头在碉堡墙壁上用力刨出一个凹坑,随即将一只脚稳稳地踩了进去。战友们望着他的背影,不由得为这个创新的攀爬方式惊叹。

就这样,陈福田一手持镐,一手扶墙,像蜘蛛织网一般,在光滑的水泥墙上开辟出一条向上的路径。每挖一个凹坑,他就向上前进一步。

这是一场与时间和重力的赛跑。陈福田的每一次挥镐都必须准确有力,每一步站立都要稳如泰山。稍有不慎,就会从高处坠落。

碉堡内的敌人似乎没有觉察到头顶上的动静。他们依然通过射击孔警惕地监视着地面,完全没想到会有人从上方来袭。

经过近十分钟的艰难攀爬,陈福田终于到达了碉堡顶端。他的双手已经被震裂出血,但他顾不上这些。

在确保站稳后,陈福田立即开始了下一步行动。他用十字镐在水泥板上挖出一个洞口,大小刚好能塞进一颗手榴弹。

抓起腰间的手榴弹,陈福田拉开引信,将它精准地投入洞口。几秒钟后,碉堡内传来一声闷响,浓烟从各个射击孔中冒出。

陈福田站在碉堡顶端,用洪亮的声音向下喊话,要求敌人投降。但回应他的却是一梭子弹,显然敌人还在负隅顽抗。

这时的陈福田,就像一位居高临下的战神。他摘下身上所有的手榴弹,开始了最后的清剿行动。

在连续多枚手榴弹的轰击下,碉堡内的伪军终于崩溃了。他们放下武器,从碉堡内爬出来,跪地投降。

经过清点,仅这一座碉堡内就有一个排的伪军。陈福田孤身一人,用十字镐和手榴弹就征服了这座固若金汤的堡垒。

这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,完全依靠一个战士的智慧和勇气。陈福田的壮举,为车桥战役写下了最精彩的一笔。

千古流芳英雄赞歌扬

战斗结束后,指导员严安林立即赶到碉堡前,看到陈福田双手鲜血淋漓。他连忙招呼卫生员为这位英雄包扎伤口。

陈福田却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虎口被震裂的小伤,但他那双布满血痕的手,见证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

陈福田智取碉堡的事迹在新四军第一师迅速传开。战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"飞将军",这个称号完美诠释了他攀上陡直碉堡的非凡壮举。

延安的《》以专题报道的形式,向全国通报了这位年轻战士的英勇事迹。新四军第一师也授予陈福田"战斗英雄"称号,表彰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过人勇气。

车桥战役持续到三月七日,残余的日伪军在节节败退后,最终狼狈逃回淮安。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新四军将士的士气。

粟裕师长见势不可失,立即下令全师趁胜追击。新四军将士们乘胜出击,对车桥周边的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。

从三月七日到十三日的短短一周时间里,新四军一师连续攻克了十二处敌伪据点。解放区的版图向外扩展了五十多公里。

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中,新四军一师共计俘虏敌伪军二十六人,其中包括多名日本军人。这创下了苏中战区生俘日军的新纪录。

这些战果的取得,不仅打破了日伪军的"清乡"计划,更为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。车桥战役的胜利,成为扭转苏中战局的重要转折点。

陈福田的英雄事迹被编入新四军的教材,成为军内传颂的佳话。他用智慧和勇气证明,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时绝不畏惧,而是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战斗奇迹。

这场战役也改变了日军对新四军的认识。他们不得不承认,这支游击军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攻坚克难的正规劲旅。

车桥战役的胜利意义远超军事层面。它不仅提升了新四军的战斗力和指挥水平,更为解放区军民带来了空前的信心。

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,新四军一师将士们继续发扬车桥战役中体现出的勇猛精神。他们以更加娴熟的战术,打出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。

陈福田和他的战友们用实际行动证明,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,再坚固的堡垒也能攻破,再强大的敌人也终将被打败。

很赞哦!(147)